财务公司声誉风险的成因及应对

文/浙江省能源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曾家和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声誉风险事件相关的舆情演变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财务公司面临的声誉风险管理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压力和挑战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情况,探讨财务公司声誉风险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保障财务公司的稳定健康发展。

财务公司声誉风险,是指由财务公司内部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者、公众、社会媒体等对财务公司作出的负面评价,从而有损财务公司的品牌价值,影响财务公司的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一)业务违约引发声誉风险。从历史情况来看,财务公司总体业务违约率极低,但最近几年有个别财务公司由于工作失误或经营不善而导致业务违约的情况发生。主要表现为票据违约和同业拆借违约,其本质上是债务逾期。业务违约不仅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也导致财务公司信誉受损。若不能及时修复,有可能影响自身的可持续经营,甚至会破坏行业整体形象,使“财票”等信用交易在金融市场上的认可度降低。

(二)违规被罚引发声誉风险。2017年以来,在金融业强监管、严监管的态势下,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开出了大量罚单。尽管在这些罚单中财务公司占比不足1%,但也足以引起财务公司行业的警醒。监管罚单作为一种公开的通报,载明金融机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案由),留下合规经营的污点,从而给被罚机构带来社会信誉降低、业务开展受阻、员工招聘困难等负面影响。

(三)风险传染引发声誉风险。由于具有“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特殊属性,财务公司与集团母公司具有天然的高度关联性和风险传导性。如果不能有效设置风险隔离防火墙,集团母公司或集团重要子公司的风险很可能向财务公司传导。

(四)内控薄弱引发声誉风险。内控薄弱是导致声誉风险的常见诱因。近年来,储户“存款失踪”类案件时有发生,对银行业声誉产生恶劣影响,值得财务公司引以为戒。此外,信息泄露类案件也是金融机构发生声誉风险的重要起因。

(五)劳资纠纷引发声誉风险。随着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劳资纠纷呈现出高发态势,极端情况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和群体事件。例如,某财务公司由于年度业绩提成发放问题与数名离职员工“对簿公堂”,引发舆论关注。员工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员工离职后在网络上“泄愤”也容易引发声誉风险。

(六)其他原因引发的声誉风险。除上述原因外,常见的还有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服务态度不佳、收费过高、“官本位”思想严重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财务公司在客户中形成不好的口碑。另外,财务公司日常监管数据报送不及时、数据质量不高、与监管部门沟通不到位等原因,也会影响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的整体评价。

(一)声誉风险认识不到位。一是对声誉风险的全局性、关联性、伤害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二是职能部门主体责任不清,风险管理部门认为舆情事件应该归信访部门管,而不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范围。三是对声誉风险采取被动式应对为主,疏于日常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准备,缺乏前瞻性的研判。

(二)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财务公司未制定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和应急预案,未明确规定声誉风险的管理流程。或虽制定了相应制度但未得到有效执行,未有效开展舆情监测和情景模拟应急演练。

(三)舆情应对本领不强。声誉风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负面网络舆情,然而财务公司的业务以面向集团内部为主,缺乏与媒体打交道和危机公关的经验。当负面舆情发生时,往往反应迟钝,采取措施缓慢,错失最佳处理时机。

2021年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五大方面:一是明确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定义,指出声誉风险管理原则,规定声誉风险管理责任主体。二是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声誉风险管理各个环节,划分了“两会一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等职责分工,强化公司治理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三是要求建立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等多个环节,形成声誉风险管理的完整闭环。四是要求做好风险排查、情景模拟等方面,做好声誉风险常态化管理工作。五是针对监管责任、责任分工、监管措施、问责处罚、行业协作等方面制定相应规定。《办法》明确了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执行,引导各种类型的金融行业机构共同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为财务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开展声誉风险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前瞻性原则。即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加强研究,防控源头,定期对声誉风险管理情况及潜在风险进行审视,提升声誉风险管理的预见性。前瞻性原则旨在强调主动管理和防范化解声誉风险的重要性,扭转被动应付局面。

(二)匹配性原则。即进行多层次、差异化的声誉风险管理,与自身规模、经营状况、风险状况及系统重要性相匹配,并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变化适时调整。所谓匹配性,即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既要适应机构内部的实际情况,也要适应外部的环境发展变化,做到因企制宜、因时因势而变。

(三)全覆盖原则。即以公司治理为着力点,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各业务条线、所有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覆盖各部门、岗位、人员和产品,覆盖决策、执行和监督全部管理环节。同时,应防范第三方合作机构可能引发的对本机构不利的声誉风险,充分考量其他内外部风险的相关性和传染性。使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遗漏、无死角、全覆盖。

(四)有效性原则。即以防控风险、有效处置、修复形象为声誉风险管理最终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及时高效的风险防范及应对处置机制,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协同应对、高效处置,及时修复机构受损声誉和社会形象。所有声誉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措施,归根到底需要体现在有效性上。如果缺乏有效性,就会导致制度失灵,使声誉风险管理形同虚设。

全面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财务公司应积极吸取商业银行应对重大声誉事件的经验,并在《办法》的指导框架下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结合财务公司特点实施应对措施。

(一)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财务公司应根据《办法》关于声誉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四项原则,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和应急预案,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清晰的业务流程,完善考核问责机制,为声誉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财务公司应补齐声誉风险管理能力的短板。一是实施主动管理策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客户合理诉求。加强舆情监测和隐患排查,把声誉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大员工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力戒官僚主义,做好成员单位服务工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三是提升处理危机能力。发生负面舆情时,财务公司应当第一时间牵头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形成统一口径,通过公众媒体等正式途径以适当形式发布声明或公告,真诚披露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三)保持与外界的良好互动。一是通过财务公司协会或银行业协会等平台,加强同业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开展经验交流分享,相互吸收借鉴声誉事件经验教训。二是保持和监管部门的良性互动,主动对接监管部门,积极寻求指导意见,落实监管合规要求。三是保持和媒体的良好关系,声誉风险事件发生时,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和声誉修复。

(四)打造财务公司特色品牌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行稳致远的立身之本。财务公司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特色品牌文化建设。一方面,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积极参加抗灾抢险、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声誉资本的积累;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爱员工,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切实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财务公司虽然是企业集团内生性金融机构,但也同样面临着包括声誉风险在内的各类潜在风险。声誉风险作为一种难以精确量化的重要风险类别之一,财务公司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监管部门规定,通过制度重塑和流程再造,不断推动声誉风险管理规范化,综合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猜你喜欢声誉舆情风险管理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年12期)2021-06-09Top 5 World考试与评价·高二版(2020年3期)2020-09-10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声誉树立品牌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16期)2016-09-10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期)2016-01-14

推荐访问:成因 声誉 应对